請大家看以下“簽證單”:因甲方要求增加風溝,因此增加混凝土墊層17.6m3、零星砌筑75.47m3、溝壁抹灰319m2、混凝土蓋板13m3。把這個情況歸為現(xiàn)場“簽證單”,站在造價管理的角度,大家覺得合適嗎?
今天,我在教室里和同學們探討了這個問題。
案例背景剛描述完,整個教室就像燒開的水壺炸了鍋。
小王同學第一個跳起來:"妥妥的簽證??!甲方提要求我們干活的,當然要簽!"
話沒說完小李就拍桌子:"原圖紙壓根沒這玩意兒,這算新增工程!"
旁邊小張扶了扶眼鏡:"這明明屬于工程變更..."
坐后排的小趙慢悠悠補刀:"管他黑貓白貓,給錢的就是好貓~"
重點來了!這可不是普通的拌嘴,而是24清單取消"簽證"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后,咱們每一個造價人都必須深入搞懂的關(guān)鍵問題,這可是關(guān)乎切身利益的生死線。舉個栗子,就像你裝修房子,原來說好只刷墻,結(jié)果房東臨時要加吊頂——這時候你是按原合同加點錢繼續(xù)干呢?還是重新簽訂一份裝修合同?這背后的門道可大有學問。
先帶大家回憶下13清單里的"簽證":簽證是指發(fā)包人現(xiàn)場代表與承包人現(xiàn)場代表就施工過程中涉及的責任事件所作的簽認證明。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,簽證的核心落腳點在于 “發(fā)承包雙方的簽認證明”,更多地傾向于當施工現(xiàn)場出現(xiàn)特殊情況時所形成的書面證據(jù)。
這就好比談戀愛的時候,對方突然提出一些新要求,你趕緊掏出小本本記下來,然后讓對方簽字畫押。例如原本說好了鋪地磚,突然改成鋪大理石;又或者建材價格上漲了,需要補充差價等等。這些被稱為 “工程簽證” 的書面證據(jù),其實都可以看作是 “事后救火” 的證據(jù)鏈。
但24清單直接把"簽證"踢出群聊!為啥?因為這些年工程圈被"僵尸簽證"給坑慘了——活都干完了才補簽字,甲方甩鍋不認賬,施工方哭暈在結(jié)算現(xiàn)場?,F(xiàn)在改成"事前控制",談得明明白白,省得結(jié)婚后因為這些事情扯皮。
那回到前面“增加風溝”這個案例,用24清單沒有了簽證的說法,那算工程變更還是新增工程呢?
這就好比你去餐館點了一碗面,中途要加個煎蛋——是讓后廚直接做(變更),還是得重新開單另算錢呢(新增)?是不是很有意思,咱們下集見!